去年5月,我在MakerDAO上抵押了一些ETH铸造DAI。 结果那天晚上ETH暴跌15%,我的仓位被清算了,损失了30%的抵押物。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超额抵押稳定币的"清算风险",是个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直到最近看到River的satUSD,我才明白:原来"零清算"还能这么玩。 那个让我崩溃的清算经历 说实话,那次清算给我的教训太深刻了。 我抵押了10个ETH,铸造了15000 DAI,抵押率150%。 按理说很安全了吧? 结果那天晚上,ETH从2000美金跌到1700,我的抵押率瞬间降到127%。 系统直接清算了我,还收了13%的清算罚金。 我当时就在想:这tm哪里是"去中心化金融",这是"去中心化割肉"。 satUSD的"零清算":那个让我困惑的概念 当我第一次听说satUSD的"零清算风险"时,我的第一反应是: 扯淡吧?超额抵押稳定币怎么可能零清算? 但当我深入研究了River的设计之后,我才明白: "零清算风险"不是"永远不清算",而是"用户不会被强制清算"。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River的三重防护:那个让我"啊哈"的设计 当我看到River的风险管理机制时,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这才是稳定币该有的设计啊! 1. 风险分层结构(Omni-CDP) 抵押资产留在原生链,satUSD在目标链铸造。 当市场波动时,系统优先通过跨链再平衡和储备池缓冲来吸收压力。 这就是把"清算"从"第一反应"变成"最后保险"。 2. 收益覆盖机制 River的Vault收益和协议收入,一部分会注入风险准备金。 这笔钱在极端行情下用作安全垫,用来减轻清算规模或延缓触发时机。 这就是用"收益"对冲"风险"。 3. 系统级清算 vs 用户级清算 即使BTC/ETH暴跌40%-50%,系统层面会通过内部清算模块或保险储备介入,先消化损失、再平衡抵押比。 但用户不会因为价格短时波动被强平、资产被扫光。 这就是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吸收"的转变。 那次暴跌的实战检验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前几天的市场插针。 BTC瞬间跌超8%,ETH跌破关键支撑。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satUSD要脱锚了吧? 结果去看了一下数据: River抵押比依旧保持在140%以上 satUSD没脱锚 没有触发批量清算 这说明River的再平衡逻辑,在实际环境下是跑通的。 我的判断 说实话,看完satUSD的设计之后,我对超额抵押稳定币的信心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以前我觉得超额抵押稳定币的"清算风险"是无解的,但satUSD让我看到:问题不是清算本身,而是谁来承担清算风险。 MakerDAO让用户承担清算风险,所以用户会被强平、资产会被扫光。 satUSD让系统承担清算风险,所以用户不会被强平,系统通过收益和储备金来缓冲。 这就是从"用户买单"到"系统买单"的转变。 而这个转变,可能会重新定义超额抵押稳定币的游戏规则。 #River @River4fun @RiverdotInc #4FUN $satUSD $RIVER
2.16万
6
本页面内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欧易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对此类材料主张任何版权。该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欧易观点,不作为任何形式的认可,也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或购买或出售数字资产的招揽。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此类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不准确或不一致。请阅读链接文章,了解更多详情和信息。欧易不对第三方网站上的内容负责。包含稳定币、NFTs 等在内的数字资产涉及较高程度的风险,其价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请根据自身财务状况,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