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比特幣”機構化發展報告——數字資產金融化趨勢研究
萬億資產的沉睡悖論:全球最大數字資產為何成了"死錢"
比特幣自誕生以來積累了 2.2 萬億美元 的市場價值¹,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資產。 然而,長期以來,絕大部分比特幣資產以靜態持有的方式存在於機構資產負債表、ETF 產品和個人錢包中,其金融功能遠未得到充分發揮。 這種現象在傳統金融理論中被稱為"資本閒置",即資產雖然保值但無法產生現金流或參與經濟循環。
根據 Chainalysis 2024 年報告²,約 60%的比特幣供應量已經超過一年未發生轉移,這表明大量資產處於長期持有狀態。 與此同時,機構投資者對比特幣的配置需求持續增長,但缺乏合適的收益生成工具。 這種供需矛盾催生了現實世界比特幣概念,即通過金融創新釋放比特幣的生產性價值。
現實世界比特幣旨在將這些閒置的比特幣轉化為生產性金融工具。 現實世界比特幣(Real-World Bitcoin)正是現實世界比特幣領域的核心創新之一,代表著將 BTC 從被動持有轉變為可用於借貸、流動性提供和抵押的工作資本。
傳統的現實世界比特幣主要依賴 wBTC、tBTC 等包裝代幣,但面臨波動性大、可擴展性有限等挑戰。 新一代的現實世界比特幣解決方案通過直接將比特幣與現實世界資產(RWA)鏈接,建立由合約現金流支持的收益結構。 這種模式區別於依賴市場波動獲利的傳統方法,更注重可預測性和穩定性,通過受監管託管、合規框架等要素,能夠滿足機構級大規模資金配置的需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實世界比特幣, 就是現實世界的比特幣。
繁榮表象下的結構性缺陷:現有解決方案為何難以服務真正的"大玩家"
當前現實世界比特幣市場主要由兩類參與者構成:加密原生協議和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嘗試。 加密原生協議如 Compound、Aave 等通過智能合約提供比特幣借貸服務,而傳統機構則通過託管服務和結構化產品間接參與比特幣金融化。
然而,現有解決方案在服務機構客戶方面存在結構性缺陷。 第一,收益來源主要依賴加密市場內部的交易需求和流動性挖礦激勵,導致收益波動性極大,難以滿足機構投資者對可預測回報的要求。 第二,大部分協議的流動性深度有限,根據 DeFiLlama 數據³,...